白煮肉,肉质香烂、肥而不腻、味道醇厚

摘要: 北京传统名菜,此菜创始于明末的满族,约有300多年历史,清入关后从宫中传入民间。这是肉类最本色的烹饪方法了,吃过的人都赞它:肥而不腻、瘦而不柴;嫩而不烂、薄而不碎。再点缀上碧绿的香菜与晶莹的酱汁,看上去就透着香气,是春节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。凡要煮肉,先将皮上用利刀横立刮洗三四次,然后下锅煮之。随时翻转,不可盖锅,以闻得肉香为度。香气出时,即抽去灶内火,盖锅闷一刻捞起,片吃食之有味。...

北京传统名菜,此菜创始于明末的满族,约有 300多年历史,清入关后从宫中传入民间。这是肉类最本色的烹饪方法了,吃过的人都赞它:肥而不腻、瘦而不柴;嫩而不烂、薄而不碎。再点缀上碧绿的香菜与晶莹的酱汁,看上去就透着香气,是春节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。凡要煮肉,先将皮上用利刀横立刮洗三四次,然后下锅煮之。随时翻转,不可盖锅,以闻得肉香为度。香气出时,即抽去灶内火,盖锅闷一刻捞起,片吃食之有味。(又云:白煮肉,当先备冷水一盆置锅边,煮拨三次,分外鲜美。)

白煮肉,肉质香烂、肥而不腻、味道醇厚

【历史起源】

北京传统名菜,此菜创始于明末的满族,约有300多年历史,清入关后从宫中传入民间。北京“砂锅居”饭庄制作此菜最为著名。传说,清乾隆六年(1741),砂锅居初建时,用一口直径 133厘米的大砂锅煮肉,每天只进一口猪,以出售白肉为主,由于生意兴隆,午前便卖完,摘掉幌子,午后歇业,于是在民间逐渐流传开一句歇后语:“砂锅居的幌子——过午不候”。

【菜色特点

汁浓味厚,入口滚烫,吃过的人都赞它:肥而不腻、瘦而不柴;嫩而不烂、薄而不碎。再点缀上碧绿的香菜与晶莹的酱汁,看上去就透着香气,是春节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。

【所需食材】

原料:猪五花肉(或通脊肉)。

调料:酱油、蒜泥、腌韭菜花、酱豆腐汁、辣椒油。 五花肉1整块(500g)、大葱白1段、老姜片2片、大料(八角)2只、韭菜花1茶匙(5g)、蒜茸2茶匙(10g)、香葱末1茶匙(5g)、香菜碎1汤匙(15g)、 酱油2汤匙(30ml)、红腐乳汁2茶匙(10ml)、辣椒油1茶匙(5ml)、香油1茶匙(5ml)、香葱或香菜(点缀用)适量

做法一

1、去骨的猪五花肉(或通脊肉)横割成三、四条,每条宽约13厘米,再切成20厘米长的块,刮洗净。

2、肉皮朝上放入锅内,倒入清水(以淹没肉并高出10厘米为度),盖上锅盖,用旺火烧开,再改用微火煮(要保持微沸状态,中途不得添水)煮2小时左右。  

做法二 

步骤一:五花肉洗净,皮朝上放入锅中,放入大葱白段、老姜片、大料和没过肉块的水。先加盖用大火烧沸,再转入小火煮60分钟,捞出沥干水分,充分晾凉。   

步骤二:韭菜花、蒜茸、香葱末、香菜碎、酱油、红腐乳汁、辣椒油和香油一起放入碗内,搅拌均匀待用。   

步骤三:把凉透的五花肉切成薄片,整齐地码放在盘子中,再将拌好的调味汁淋在上面,点缀上香葱或香菜叶即可。

【小贴士】

1、酱油和韭菜花里面都有盐分,所以不必另外放盐。   

2、肉块要等凉透了再切,会十分容易切成薄片。   

3、白煮肉剩下的肉汤,可不要浪费,在春节的聚会里,无论是烧、炒、焖、炖,它都是最好的提鲜伴侣。